<rt id="sg06a"><em id="sg06a"></em></rt>
<center id="sg06a"></center>
  • <rt id="sg06a"></rt>
    <center id="sg06a"></center>
  • <dl id="sg06a"><small id="sg06a"></small></dl>
    <th id="sg06a"><menu id="sg06a"></menu></th>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紅色故事

    “哭”出來的遵義籍第十七位“強渡大渡河勇士

    添加時間:2018-04-23 15:36:47 來源: 瀏覽次數(shù):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jīng)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當(dāng)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fā)起攻擊,經(jīng)20多分鐘戰(zhàn)斗,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lǐng)了安順場,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占了這一地區(qū),正在構(gòu)筑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上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dāng)?shù)卮[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炮手趙章成兩發(fā)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掩護突擊隊渡河。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上林帶領(lǐng)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lǐng)第二批8人再渡河。勇士們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勇士們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wǎng),終于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此時,神炮手趙章成又打出了僅剩的兩發(fā)炮彈,一一命中敵群。智勇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xù)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后,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長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行動,它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企圖,開拓了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和紅軍北上的道路。在強渡大渡河的17勇士中,有一位名叫陳萬清的遵義籍小戰(zhàn)士,他是在遵義會議期間入伍的。

    年僅16歲的陳萬清,參加紅軍前靠給地主家放羊為生。1935年1月,陳萬清懷著對地主的恨,把羊獻給了急需補給的紅軍,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5月25日上午,紅軍決定由紅一團一營二連擔(dān)負強渡大渡河的任務(wù)。由于官兵們都想?yún)⒓訌姸?營長孫繼先決定點將。“連長熊上林、排長羅會明,班長劉長發(fā),副班長張表克……”他一共點了16人。就要出發(fā)了,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親自前來為勇士們鼓勁﹑壯行。參加強渡的隊員們雄赳赳氣昂昂地站成兩排,身上捆滿手榴彈,手中操著機關(guān)槍,背后插著大刀。就在這嚴(yán)肅莊重的時刻,突然一陣哭聲傳來:“哇……嗚……我也要去,我就是要去!”隊伍里跑出一個小戰(zhàn)士。只見他沖到正準(zhǔn)備作動員的劉伯承﹑聶榮臻面前,一邊哭天抹淚,一邊跺腳捶胸。這個小戰(zhàn)士就是陳萬清,當(dāng)時是二連通信員。劉伯承﹑聶榮臻等愣了一下,都覺得讓這孩子參加這種極有可能有去無回的戰(zhàn)斗太不忍心。后來,營長孫繼先看陳萬清態(tài)度十分堅決,還是點頭同意了。于是,陳萬清馬上破涕為笑,飛也似的跑進了隊列之中,光榮地成為了強渡大渡河的第17位勇士。

          據(jù)強渡大渡河時為17勇士壯行的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李水清回憶,宣傳隊從政治部帶了18份慰問品:每人一條印著“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個搪瓷碗。這在艱苦卓絕的長征年代,算是很貴重的獎賞了。李水清將軍回憶說,多余的一份慰問品,他發(fā)給了既是指揮員也是戰(zhàn)斗員的營長孫繼先。發(fā)完獎品后,二連連長熊尚林就帶著他們到了渡場,開始了強渡的戰(zhàn)斗。

          強渡大渡河勝利后,紅一軍團政治部編輯出版的《戰(zhàn)士報》第186期在“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jié)”一文中指出:“敵人一營和一連扼守安順場兩岸,被我牲部(長征中紅一團的代號——引者注)一個猛沖和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繳花機關(guān)一支,步槍數(shù)支,俘獲數(shù)名,開始了渡河第一步”。同時,該期《戰(zhàn)士報》還以《牲部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個英雄》為題,介紹了強渡大渡河十七個英雄的名單:“第二連連長熊上林,第二排排長羅會明,第三班長劉長發(fā),附[副]班長張表克,戰(zhàn)斗員:張桂成、肖汗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fā)、曾先吉,第四班長郭世蒼,附[副]班長張成球,戰(zhàn)斗員:肖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哭”著堅決要求并得以參加的遵義籍小戰(zhàn)士陳萬清,成為了其中名垂青史的第十七位“強渡大渡河勇士”。
     

    (本文選自作者所著的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9月版的《遵義會議100“趣”》一書,作者系遵義會議紀(jì)念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