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sg06a"><em id="sg06a"></em></rt>
<center id="sg06a"></center>
  • <rt id="sg06a"></rt>
    <center id="sg06a"></center>
  • <dl id="sg06a"><small id="sg06a"></small></dl>
    <th id="sg06a"><menu id="sg06a"></menu></th>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紅色故事

    第一水馬司令”與“曾保堂開水”

    添加時間:2018-04-23 15:36:47 來源: 瀏覽次數(shù):

          1935年1月7日凌晨,紅六團一營營長曾保堂率部詐取遵義城。進城后,曾保堂等一邊做群眾工作,一邊查封軍閥、地主和資本家的財產(chǎn),開倉濟貧。由于敵人逃跑前曾破壞了電廠,曾保堂便找到了電廠工程師,并動員了一批老工人,在進城的第二天晚上就恢復(fù)了供電。受盡國民黨黔軍軍閥侯之擔(dān)剝削奴役之苦的遵義群眾,看到紅軍紀律嚴明,厚待百姓,不禁歡天喜地,紛紛慶祝解放。而紅軍如神兵天降般強渡烏江、智取遵義的勝利,更是在群眾中傳為美談。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成群結(jié)隊,想看看進城的紅軍是什么樣子。有的還滿街尋找“水馬”,碰到紅軍就問“水馬司令”在哪里。

          “沒啥子特別,身上全是爛泥巴。”不過,即使看到了紅軍,百姓們還是圍著不走,因為自烏江那邊打起來之后,逃到這里的黔軍都說,渡烏江的紅軍個個身穿“盜甲”,騎著“水馬”,在烏江江面上行走如履平地。后來紅軍才知道,原來敵軍為了掩蓋敗績,四處散布謠言,說紅軍是“水馬”幫助過的烏江。
          為了迷惑敵人,鼓舞士氣,紅六團通信主任劉正故意在營長曾保堂的房門上,寫上“第一水馬司令部駐此”九個大字。結(jié)果百姓們把這里圍了個水泄不通,要求看看紅軍的“水馬”和“盜甲”是什么樣子,他們還想看看“第一水馬司令”長得是不是人的模樣。曾保堂拿出一頂鋼盔給他們看,他們不滿足,非要看水馬和盔甲不行。曾保堂故意逗笑說:“水馬盔甲是軍事秘密,不能看!”可曾保堂走到哪里,他們就圍到哪里,說他是“第一水馬司令”,能“飛檐走壁”,那么高的遵義城墻一蹦就上來了。曾保堂想,這正好是個宣傳群眾的機會。于是,他對大家說:“我們共產(chǎn)黨和蘇維埃政府,是領(lǐng)導(dǎo)窮人翻身解放的;我們紅軍是工人農(nóng)民自己的隊伍,我們一不拉夫,二不派款,三不打人罵人,要打的只是王家烈、侯之擔(dān)這樣的軍閥惡霸、土豪劣紳。希望大家組織起來奪回自己的勞動果實。”“第一水馬司令”的話,不時被群眾的掌聲所打斷。
          同時,看到部隊缺少補給,曾保堂還利用自己是“第一水馬司令”,是遵義百姓爭相一睹為快的“名人”,做起了生意:把爆米花和糖拌在一起,做成爆米花糕拿到街上去賣。群眾吃爆米花糕要泡上開水,曾保堂就順便把開水也帶上一起賣了。另外,還捎帶賣白金龍的香煙。于是,在遵義街上出現(xiàn)了“第一水馬司令”曾保堂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和諧場景:他像遵義本地商販一樣擔(dān)著一個挑子,一頭挑開水壺(白鐵皮打制的,壺內(nèi)盛水、壺底灶箱里是燃紅的木炭),一頭挑小籮筐,盛著碗瓢和物品,前頭還掛四方玻璃燈,奔走于大街小巷叫賣,向過往行人兜售。顧客可用開水沖碗,米花打旋,香氣噴鼻,既解渴又沖饑。當時曾保堂的戰(zhàn)友們,便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曾保堂開水”。

          由于“第一水馬司令”買賣公平,對人和氣,物美價廉,貧富皆宜,因此“曾保堂開水”深受遵義群眾的歡迎。這使他的生意越做越有板有眼,越做越有名氣,為解決紅軍的給養(yǎng),作出了一定的努力。而在接下來的長征中,“曾保堂開水”這個外號,還鬧出了一段笑話。紅軍撤離遵義后,六團通信主任劉正和宣傳隊一起打前站,刷紅色標語,宣傳革命思想。為了緩解部隊行軍的疲勞,劉主任就故意寫下了“曾保堂開水”幾個字。部隊指戰(zhàn)員行軍到此,疲勞了,抬頭一看到處寫著“曾保堂開水”,就都哈哈笑了起來。這個笑話一直在長征路上流傳著,成為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紅軍指戰(zhàn)員們記憶深刻的“開心果”。以至于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保堂當年的老戰(zhàn)友、原炮兵一位副司令員到山西看他時,還煞有介事的向曾保堂大女兒介紹起這件趣事。

          值得一提的是,曾保堂這位長征中的“生意佬”,還于1982年春天,再一次來到遵義。踏上47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他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他不停地到處走到處看,興致勃勃地尋訪了當年的戰(zhàn)斗遺址,重溫了智取遵義的經(jīng)過,并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即興揮筆題字“重游遵義”,為革命圣地留下了珍貴的墨寶。
     

    (本文選自作者所著的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9月版的《遵義會議100“趣”》一書,作者系遵義會議紀念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