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文章
聯(lián)系我們
遵義市潤澤東方文化培訓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主任
手機:13731075897
電話:400-8010-683
聯(lián)系人:李主任
手機:13731075897
電話:400-8010-683
感悟遵義精神 永遠不忘初心
添加時間:2018-04-23 15:36:47 來源: 瀏覽次數(shù):
一場場敵我戰(zhàn)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一次次撥亂反正碰撞震撼人心、蕩氣回腸……
每一節(jié)現(xiàn)場教學都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發(fā)人深?。幻恳淮窝杏憣W習都啟迪我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11月21日-26日,在遵義短短6天的學習,河南省科協(xié)處級干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性教育培訓班的學員們,通過課堂教學、參觀學習、現(xiàn)場教學等多種形式,認真聆聽老師關于遵義會議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精彩講解,實地參觀遵義會議、茍壩會議的會址、陳列館、紀念館,瞻仰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烈士墓、紅軍墳,在四渡赤水的渡口、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等地,重走長征路,重溫入黨誓詞,一道回顧遵義那段革命歷史,全面了解和深刻銘記遵義革命斗爭的歷史故事,心靈受到了震撼,黨性得到了鍛煉,受益匪淺,收獲良多。
省科協(xié)黨組書記曹奎,主席霍金花,黨組成員、正廳級巡視員李寶紅,黨組成員、副主席談朗玉,黨組成員、副主席馮琦,副巡視員楊金河,以及省科協(xié)40余名處級干部參與學習培訓,重溫革命歷史,感悟革命精神,增強黨性修養(yǎng),增強使命擔當。
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tǒng)治,從而使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戰(zhàn)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大大加快了我國革命勝利發(fā)展的進程。
走進遵義會議陳列館,肅立在陳列館序廳的雕塑前,仿佛感受到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從“戰(zhàn)略轉移”,到“遵義會議”,從“四渡赤水”,到“勝利會師”,再到“永放光芒”……每一個重大節(jié)點都充滿歷史張力,都帶給我們黨跨越艱難險阻的巨大動力,也讓學員們思緒萬千,倍受啟迪。
學習遵義精神,少不了拜謁紅軍山。遵義的紅軍烈士陵園修建在市內小龍山上,與當年紅軍鏖戰(zhàn)的紅花崗、老鴉山遙遙相望,集中了建國后在遵義各處找到的紅軍遺骨,故又稱紅軍山。整個陵園莊嚴肅穆,正面是在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時興建的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上為鄧小平同志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
紅軍山上,滿眼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紅砂石墓塋掩映在萬綠叢中,里面安葬著紅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的骨灰。山上還有一座青石圓墳,墳前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紅軍墳"三個大字。里面葬著一位當年為遵義人民治病而慘遭反動派殺害的紅軍衛(wèi)生員,由這個紅軍衛(wèi)生員演繹而來的“紅軍菩薩”的傳說,使紅軍山凄美如歌。在“紅軍墳”前方,有一尊雕像,一位紅軍女衛(wèi)生員懷抱病弱的孩子在專注喂藥。這位被遵義百姓稱為“紅軍菩薩”的紅三軍衛(wèi)生員,并不是女性,他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名叫龍思泉。
遙憶當年,他除了救治部隊傷病員外,還忙著給十里八鄉(xiāng)的婦女、孩子看病,因醫(yī)術精湛、愛護百姓而被百姓尊稱為“紅軍菩薩”!誰料,再一次救助百姓之后追趕部隊途中,龍思泉遭遇敵人掃蕩而犧牲。因著紅軍衛(wèi)生員有愛心、有善心,對待百姓像兒女,對待孩子像母親,所以,這個紅軍墳前的塑像便幻化成女衛(wèi)生員形象,風雨蒼桑幾多載,可“紅軍菩薩”的美名廣為流傳。
紅軍山,遵義城,承載著英雄悲壯,解讀著赤誠感恩!站在紅軍山,俯瞰遵義城,學員們靈魂受洗、振作充實!在紅軍烈士紀念碑前,全體學員在黨組書記曹奎同志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立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走好新時代新的長征路。
從遵義市南行,過龍坑西行到楓香鎮(zhèn)境內,著名的茍壩會議會址便在這里。作為遵義會議的繼續(xù),茍壩會議成立了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中央新三人團,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遵義會議的議題畫上了圓滿句號。
茍壩會議第一天,毛澤東同志“不同意攻打打鼓新場”的意見遭到否決,連他擔任僅僅6天的前敵司令部政委這一職務也被撤了。但是,毛澤東同志沒有顧及個人榮辱。對中國革命前途、紅軍命運的深沉責任感、使命感,驅使他摸著黑,手拎一盞馬燈,步履匆匆地走了2公里的山間小道,來到周恩來同志的住處,做深入溝通,認真分析進攻打鼓新場的利弊得失,說服周恩來同志,又一起說服朱德同志,沒有發(fā)出作戰(zhàn)命令。這體現(xiàn)的,就是不管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把黨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對黨的事業(yè)無比忠誠。茍壩會議是我黨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的生動范例,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節(jié)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大意義。
徜徉在先烈們當年戰(zhàn)斗過的小路,偉人手提的馬燈穿越百年,照亮著我們前進的道路。就在茍壩不遠,楓香鎮(zhèn)花茂村的新農村建設風生水起。如今的花茂村,一改當年貧窮落后的境地,成為一個紅色基因積蓄傳承的基地。村里環(huán)境衛(wèi)生干凈整潔,道路寬敞明亮,生態(tài)靚麗養(yǎng)眼,處處都顯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對世界而言,花茂村不僅是了解中國扶貧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窗口。今天富庶的花茂村用青山綠水和純樸笑容告訴世界,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
在仁懷市赤水河畔、茅臺古鎮(zhèn)的酒香穿越千年,而當年百姓用茅臺酒為紅軍消炎治病的佳話同樣廣為流傳。就在赤水河邊,當年紅軍第三次渡河時系繩的小樹已經高大挺拔、郁郁蔥蔥,微風吹過、樹葉嘩嘩,向人們講述著紅軍當年四度赤水的光輝戰(zhàn)例。
四渡赤水戰(zhàn)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zhàn)戰(zhàn)役。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zhàn)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qū),積極尋找戰(zhàn)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在四川和貴州之間,必經之地便是婁山關。1935年1月9日,紅軍以猛烈火力從關南發(fā)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戰(zhàn)斗大獲全勝。2月25日,紅三軍團再度向婁山關挺進,與敵軍為爭奪關口展開激戰(zhàn)。此戰(zhàn)殲滅敵軍4個團,隨后又乘勝追擊,擊敗敵軍2個師,取得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婁山關上感慨萬端,以革命家的偉大胸懷吟誦出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篇: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一首膾炙人口的《憶秦娥•婁山關》,再次將學員們帶回當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這首詞以慷慨悲烈、悲壯凝重的筆調描繪了遵義會議后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壯舉,抒寫了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新詞舊作,余音未了。在婁山關景區(qū)毛澤東詩詞館,收錄了76首毛主席詩詞作品。全館分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雄關漫道真如鐵”“江山如此多嬌”“敢叫日月?lián)Q新天”5個展區(qū)進行展示。這是全國首個完全以毛主席的詩詞為展示的一個場館,館內運用AR、VR等多種新媒體技術,將毛主席一生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進行多元化、立體化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與詩詞文化相結合,把紅色精神更好的傳承下去。
現(xiàn)場教學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專題教學同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無論是遵義干部學院副教授韋佳專題講座《遵義會議與遵義會議精神》,還是袁小英副教授《學習十九大精神——遵義會議看執(zhí)行力》,或者王安寨副教授《學習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講座,都以史為鑒,深入淺出,從遵義會議形成的革命傳統(tǒng)、孕育的寶貴精神,啟迪學員們重溫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回望過去,我們深知,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贏得民心,一往無前。展望未來,我們更加清醒,中國革命歷史是鮮活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只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增添力量,把紅色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到實處,就能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河南科技報社 機關黨委 供稿)
每一節(jié)現(xiàn)場教學都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發(fā)人深?。幻恳淮窝杏憣W習都啟迪我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11月21日-26日,在遵義短短6天的學習,河南省科協(xié)處級干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性教育培訓班的學員們,通過課堂教學、參觀學習、現(xiàn)場教學等多種形式,認真聆聽老師關于遵義會議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精彩講解,實地參觀遵義會議、茍壩會議的會址、陳列館、紀念館,瞻仰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烈士墓、紅軍墳,在四渡赤水的渡口、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等地,重走長征路,重溫入黨誓詞,一道回顧遵義那段革命歷史,全面了解和深刻銘記遵義革命斗爭的歷史故事,心靈受到了震撼,黨性得到了鍛煉,受益匪淺,收獲良多。
省科協(xié)黨組書記曹奎,主席霍金花,黨組成員、正廳級巡視員李寶紅,黨組成員、副主席談朗玉,黨組成員、副主席馮琦,副巡視員楊金河,以及省科協(xié)40余名處級干部參與學習培訓,重溫革命歷史,感悟革命精神,增強黨性修養(yǎng),增強使命擔當。
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tǒng)治,從而使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戰(zhàn)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大大加快了我國革命勝利發(fā)展的進程。
走進遵義會議陳列館,肅立在陳列館序廳的雕塑前,仿佛感受到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從“戰(zhàn)略轉移”,到“遵義會議”,從“四渡赤水”,到“勝利會師”,再到“永放光芒”……每一個重大節(jié)點都充滿歷史張力,都帶給我們黨跨越艱難險阻的巨大動力,也讓學員們思緒萬千,倍受啟迪。
學習遵義精神,少不了拜謁紅軍山。遵義的紅軍烈士陵園修建在市內小龍山上,與當年紅軍鏖戰(zhàn)的紅花崗、老鴉山遙遙相望,集中了建國后在遵義各處找到的紅軍遺骨,故又稱紅軍山。整個陵園莊嚴肅穆,正面是在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時興建的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上為鄧小平同志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
紅軍山上,滿眼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紅砂石墓塋掩映在萬綠叢中,里面安葬著紅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的骨灰。山上還有一座青石圓墳,墳前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紅軍墳"三個大字。里面葬著一位當年為遵義人民治病而慘遭反動派殺害的紅軍衛(wèi)生員,由這個紅軍衛(wèi)生員演繹而來的“紅軍菩薩”的傳說,使紅軍山凄美如歌。在“紅軍墳”前方,有一尊雕像,一位紅軍女衛(wèi)生員懷抱病弱的孩子在專注喂藥。這位被遵義百姓稱為“紅軍菩薩”的紅三軍衛(wèi)生員,并不是女性,他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名叫龍思泉。
遙憶當年,他除了救治部隊傷病員外,還忙著給十里八鄉(xiāng)的婦女、孩子看病,因醫(yī)術精湛、愛護百姓而被百姓尊稱為“紅軍菩薩”!誰料,再一次救助百姓之后追趕部隊途中,龍思泉遭遇敵人掃蕩而犧牲。因著紅軍衛(wèi)生員有愛心、有善心,對待百姓像兒女,對待孩子像母親,所以,這個紅軍墳前的塑像便幻化成女衛(wèi)生員形象,風雨蒼桑幾多載,可“紅軍菩薩”的美名廣為流傳。
紅軍山,遵義城,承載著英雄悲壯,解讀著赤誠感恩!站在紅軍山,俯瞰遵義城,學員們靈魂受洗、振作充實!在紅軍烈士紀念碑前,全體學員在黨組書記曹奎同志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立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走好新時代新的長征路。
從遵義市南行,過龍坑西行到楓香鎮(zhèn)境內,著名的茍壩會議會址便在這里。作為遵義會議的繼續(xù),茍壩會議成立了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中央新三人團,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遵義會議的議題畫上了圓滿句號。
茍壩會議第一天,毛澤東同志“不同意攻打打鼓新場”的意見遭到否決,連他擔任僅僅6天的前敵司令部政委這一職務也被撤了。但是,毛澤東同志沒有顧及個人榮辱。對中國革命前途、紅軍命運的深沉責任感、使命感,驅使他摸著黑,手拎一盞馬燈,步履匆匆地走了2公里的山間小道,來到周恩來同志的住處,做深入溝通,認真分析進攻打鼓新場的利弊得失,說服周恩來同志,又一起說服朱德同志,沒有發(fā)出作戰(zhàn)命令。這體現(xiàn)的,就是不管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把黨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對黨的事業(yè)無比忠誠。茍壩會議是我黨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的生動范例,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節(jié)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大意義。
徜徉在先烈們當年戰(zhàn)斗過的小路,偉人手提的馬燈穿越百年,照亮著我們前進的道路。就在茍壩不遠,楓香鎮(zhèn)花茂村的新農村建設風生水起。如今的花茂村,一改當年貧窮落后的境地,成為一個紅色基因積蓄傳承的基地。村里環(huán)境衛(wèi)生干凈整潔,道路寬敞明亮,生態(tài)靚麗養(yǎng)眼,處處都顯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對世界而言,花茂村不僅是了解中國扶貧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窗口。今天富庶的花茂村用青山綠水和純樸笑容告訴世界,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
在仁懷市赤水河畔、茅臺古鎮(zhèn)的酒香穿越千年,而當年百姓用茅臺酒為紅軍消炎治病的佳話同樣廣為流傳。就在赤水河邊,當年紅軍第三次渡河時系繩的小樹已經高大挺拔、郁郁蔥蔥,微風吹過、樹葉嘩嘩,向人們講述著紅軍當年四度赤水的光輝戰(zhàn)例。
四渡赤水戰(zhàn)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zhàn)戰(zhàn)役。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zhàn)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qū),積極尋找戰(zhàn)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在四川和貴州之間,必經之地便是婁山關。1935年1月9日,紅軍以猛烈火力從關南發(fā)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戰(zhàn)斗大獲全勝。2月25日,紅三軍團再度向婁山關挺進,與敵軍為爭奪關口展開激戰(zhàn)。此戰(zhàn)殲滅敵軍4個團,隨后又乘勝追擊,擊敗敵軍2個師,取得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婁山關上感慨萬端,以革命家的偉大胸懷吟誦出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篇: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一首膾炙人口的《憶秦娥•婁山關》,再次將學員們帶回當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這首詞以慷慨悲烈、悲壯凝重的筆調描繪了遵義會議后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壯舉,抒寫了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新詞舊作,余音未了。在婁山關景區(qū)毛澤東詩詞館,收錄了76首毛主席詩詞作品。全館分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雄關漫道真如鐵”“江山如此多嬌”“敢叫日月?lián)Q新天”5個展區(qū)進行展示。這是全國首個完全以毛主席的詩詞為展示的一個場館,館內運用AR、VR等多種新媒體技術,將毛主席一生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進行多元化、立體化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與詩詞文化相結合,把紅色精神更好的傳承下去。
現(xiàn)場教學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專題教學同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無論是遵義干部學院副教授韋佳專題講座《遵義會議與遵義會議精神》,還是袁小英副教授《學習十九大精神——遵義會議看執(zhí)行力》,或者王安寨副教授《學習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講座,都以史為鑒,深入淺出,從遵義會議形成的革命傳統(tǒng)、孕育的寶貴精神,啟迪學員們重溫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回望過去,我們深知,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贏得民心,一往無前。展望未來,我們更加清醒,中國革命歷史是鮮活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只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增添力量,把紅色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到實處,就能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河南科技報社 機關黨委 供稿)
上一篇:赴遵義、貴州學習考察的幾點感受
下一篇:遵義之行的感悟與體會